钢贸行业要吸取教训完善资金运作机制
信息来源:goouoo.com 时间: 2012-09-06 浏览次数:7392
在本轮钢贸行业资金告急中,从某钢材市场大股东“跑路”到某担保公司破产,表面上呈现出来的是企业诚信经营的问题,实则反映出现代管理制度中的瑕疵。
前不久,某地一家钢贸担保公司资金链运作发生断裂,下属参与担保的数家钢贸企业贷款3.5亿元,逾期未能归还,惹上了官司岂不说,还影响了有关钢材市场的正常运行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?早在这个钢材市场初建时,一些所谓的优惠政策就已经埋下祸根。当时,只要进驻市场的商家有需要,就能得到贷款。这样一来,贷款总量快速增长击破了市场能承受的量,到了该还贷的时候,只要有一两笔没能及时还贷,就有可能影响到续贷,进而又会导致整个钢材市场资金链断裂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,有关方面必须认清本轮钢贸行业资金危机的性质,从本轮行业资金告急中吸取教训,对原有借贷的政策、机制和流程等诸多方面作出反思,通过发现瑕疵,完善贷款中的避险机制,确保行业外资金在流入行业内后得到有效的监控。
加强监管力度应从完善机制入手
如今在钢贸行业实施的担保方式,在确保银行业金融机构资金安全回笼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。现如今有些担保公司在运作中出了一点状况,但不能由此抹杀所有担保公司在保障资金运作安全方面的积极作用。对比好与不好两类担保公司的运行情况,发现出了状况的担保公司,在资金运作过程中,往往暴露了监管不力的瑕疵,使得一些诈贷恶性事件有机可乘。因此,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放贷之前,就要做好企业资讯质量的调研工作,加强专款专用的监管力度,确保资金放贷出去后也能得到有效的监控。有可能的条件下,监管职能不要交由利益主体各方承担,应交给第三方实施监管,并把监管重点落实在消除重复质押和专款专用上。
增设应急预案力争把坏账消灭在萌芽状态
自从去年11月发出钢贸行业资金链运作预警报告后,银行业金融机构立即收回贷款或缩贷,这样的做法无疑是釜底抽薪,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本来已经告急的资金缺口,使有自救可能的行业失去了自救的良机。
冷静下来想一想,造成本轮资金缺口的原因无非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:主观上,有些钢贸老板在掘得第一桶金后,希望凭借创业成功经验,运作更多资金加速企业的发展;客观上,2008年国家增投4万亿元资金满足了这些老板的愿望。因此,业内涉足多元化经营成了较为普遍的现象,仅在2010年前后全国各地就兴办了数百家钢材市场。其中不乏成功者,在短短数年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,但也不乏失败者,无意间扩大了行业资金缺口的窟窿,成了本轮行业资金告急的牺牲品。而当时,整个行业根本没有应急预案,以至于在相关部门发出预警报告后,依然束手无策。从中,可以得出一条经验教训,行业无论在什么时候、什么情况下,都应准备好各类应急方案,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,把坏账消灭在萌芽状态。
——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钢管网证实,仅供您参考